罗宾斯,杰洛姆
人名。美国芭蕾舞者、编舞家、戏剧指导及戏剧编舞家,原名杰洛姆,拉碧诺维兹(Jerome Rabinowitz)。由于曾随最有名的古典派、现代派舞蹈教师学舞,也曾广泛的接触东方及西班牙舞蹈艺术,更曾随音乐家,戏剧演员请益,所以有着相当厚实的艺术基础。他生于纽约市,刚开始在由新舞蹈联盟(the New Dance League)所赞助的现代舞蹈班学习,威廉.马东(William Matons)曾是他的指导教师。恩利可.却革堤(Enrico Cecchetti)的学生 ── 艾拉.达诺娃(Ella Dagnova),艾莲娜.普拉都娃(Helene Platova)和鄂津涅.罗林(Eugene Loring)学芭蕾舞技巧。1937年罗宾斯在舞蹈中心首次(the Dance Centre)演出赛尼亚.葛律克-桑朵(Senia Gluck-Sandor)和菲利西亚.梭瑞(Felicia Sorel)所编的舞作。接着在百老汇演出《贵夫人》(Great Lady)及《禁入草地》(Keep Off the Grass, 1940)(第一次和乔治,巴兰钦职业上的接触)。从1938年到1941年的每个夏天,在塔米蒙营(the Tamiment Camp)演出后获得纽约舞团作品《草帽轻歌剧》(The Straw Hat Revue, 1939)中一主要角色。由于他和阿尼塔.阿瓦瑞(Anita Alvarez)在塔米蒙的搭挡情谊,促使他在纽约歌舞酒馆剧院行动委员会中(Theatre Action Committee Cabarets)演出而崭露头角。接着在百老汇舞团学编舞,1940年毕业前他加入芭蕾舞剧院舞团(Ballet Theatre),演出大卫.李钦(David Lichine)所编的《特洛伊的海伦》(Helen of Troy, 1942)和安东尼.都铎(Antony Tudor)所编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 1943)。1944年他编了一支舞《自由幻想》(Fancy Free)获得相当好评,他开始以美国芭蕾编舞家而着名。他最早的舞台歌唱剧《在城市》(On the Town, 1944)一直列在芭蕾剧院舞团的舞码目录上。自从这两方面都成功后,他的生活变成周旋于芭蕾舞和戏剧间。在回到百老汇大量创作前,他为芭蕾舞剧院编了至少两个以上的芭蕾舞作,例如:《複製品》(Facsimile, 1946)和《夏天》(Summer Day, 1947)。他的百老汇秀包括于舞蹈史上最有名和被大众公认为最好的作品,有从1945年的《百万娃娃》(Billion Dollar Baby)及1964年他最后的杰作《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他受瞩目的舞作包括:马克.瑟内特(Mack Sennett)主演;芭蕾舞系列表演《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1947)、《妈!看我在跳舞》(Look Ma, I´m Dancing, 1948)是以露西亚.伽斯(Lucia Chase)真人真事所编的、《自由小姐》(Miss Liberty, 1949)、《叫我夫人》(Call Me Madam, 1950)、《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1951)、《两人公司》(Two´s Company, 1951)、《美妙城》(Woderful town, 1953)、专为玛丽.马当(Mary Martin)所编的《彼得潘》(Peter Pan, 1954)。还有精彩的《汤马叔叔的小屋》(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系列,其中的西亚米士(Siamese)奴隶和妻子的一场表演是採自《汤姆叔叔的小木屋》(Uncle Tom´s Cabin)而编的作品。此外罗宾斯和鲍伯.佛士(Bob Fosse, 1956)合编《铃嚮了》(Bells Are Ringing)后,他构思,指导及和彼得.葛纳诺(Peter Gennaro)合编了经典名作《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此齣成功的歌舞剧拍成电影后大受全球影迷的喜爱,是大众传播史上最刺激的戏剧经验,在对话加上前,影片从行人的动作到超人英勇的舞蹈而展开。虽然许多人认为《西城故事》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其他人却认为他的下一个歌舞剧《吉普赛》(Gypsy)才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和技巧来看它。罗宾斯以音乐与舞蹈加上台词,描述人世间多变的感情世界,开场之前先以小孩的台词「让我娱乐你」(Let Me Entertain You)为序言,全剧只有一位女性角色,未演之前是有些另人担心的,这使《吉普赛》在指导和编舞上增加了许多的困难。终场「萝丝」上场,一点都没有舞蹈动作,此剧或许只能当成最好的音乐专号来评估。在历经各种戏剧与演员工作室经验后,罗宾斯回到百老汇去指导及搬上舞台《屋顶上的提琴手》,此剧在五十年后变成最常演出的歌舞剧,剧内以犹太语言(Yiddish-language)故事为基础,叙述对古老祖国的怀念及对上一辈决定移民到美国的感谢。第一场终场婚姻的场面是此剧最关键的一刻:一系列传统舞蹈,以及完美的技巧达到最高潮。罗宾斯在电影版的《西城故事》并没有达到连映的现象。虽然他的作品《彼得潘》在1955 年首次在电视上映后,每年都重演,但是此后他并没有再创影片舞蹈的另一高潮。但是罗宾斯的芭蕾舞生涯也是相当成功,他只为极少数的舞团编舞,却有大量作品出炉。在纽约芭蕾舞团,最初以协同编舞者应聘,接着担任该团的芭蕾教师之后,他为纽约芭蕾舞团编创了许多的作品。初期,他编了一些具有社会意识及政治玄外之音的作品,例如:《客人》(The Guests, 1949),《忧虑的年代》(Age of Anxiety, 1950)及有关种族歧视的《笼子》(The Cage, 1951)。1950年代晚期,他离开舞团,自组美国芭蕾舞团(Ballets U.S.A),为此舞团,他採用他@贯的芭蕾舞剧风格,编了两部作品《纽约外销:爵士作品》(New York Export: Opus Jazz)及《三乘以三》(3 3)。另一部优秀的芭蕾舞作《动》(Moves),此舞没有辉煌的曲调,没有芭蕾的动作,甚至以绝对的无声而闻名。1960年代早期回到城市芭蕾舞团,他花了好长的一段时间才嚐试创作较具抽象与浪漫色彩的作品 ──《舞在群众》(Dances at a Gathering, 1969),一系列芭蕾舞作加上萧邦(Chopin)的钢琴演奏曲。另一部作品《在夜□》(In the Night, 1970)是比《舞在群众》规模小一点,但是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第三个二重唱》被许多人认为罗宾斯晚期作品的缩影,和其他作品比较下,仅停留在浪漫芭蕾系列水平上,有另两部作品扩展了他的一贯语言及观众的尺度和时间,例如:《郭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1971)和《水车》(Watermill, 1972)。接着他为舞团改编了安斯基(Ansky)犹太戏剧的经典之作《鬼》(Dybbuk, 1974)。为舞剧而引荐苏珊.法贺勒(Suzanne Farrell)为彼得.马丁(Peter Martins)在《G大调》中(In G Major, 1975)搭挡,最后他结集一部未完成作品《草图册》(A Sketch Book),内容是从浪漫双人舞到对十八世纪男性礼节的训练之研究。罗宾斯的风格是纯美国式典型代表,他不断创新的能力令人相当惊讶,他的灵感来自真实生活中,表现出一个无忧无虑,热忱而略带童真的个性。以他的观点,觉得一个艺术主题偶尔无法涵盖各个主流思想及舞者所要表达的讯息,在这方面,他和巴兰钦所见略同,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尽可能的在舞蹈中删掉默剧部分,而增加音乐的重要性。他和巴兰钦不同地方就是比较重视视觉效果,较不抽象,即使在最晦暗的作品中,也能找出对生命热爱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