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乐派
艺文流派。这名词是指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的音乐风格。印象派本来是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所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这种风格是以莫内(Monet, 1840-1926)的名画《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ent)为代表。印象派画家企图捨弃传统的线条轮廓描绘法,他们以探讨弥漫于自然界的色彩和光为目标。他们相信色和色之间的明暗光度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视觉幻影,这种幻影造成的「印象」是与自然界的光和色有关。很多乐评家认为德布西的音乐风格尤其是和声的感觉上与视觉艺术的印象派绘画很相似,因为他的乐曲对音的彩度处理特别精緻,不只讲究配器色调的等次,同时还注重和声的色泽变化。他的旋律没有高潮,静态地环绕在一个特定的音高上,用和声的堆积来引出音形的变幻,因此不必使用清楚的旋律轮廓。德布西的印象音乐重要作品包括:《牧神的午后》(L´après-midi d´un Faun, 1894)、《贝利亚与梅丽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 1893-1902)和《钢琴前奏曲》(Préludes for Piano, 1910-1913)等。除了德布西外,拉威尔(M. Ravel, 1875-1937)也被人认为是印象乐派的作曲家,但拉威尔的音乐与德布西不同,他讲究节奏与乐句结构。曾受印象乐派影响的作曲家包括巴尔托克(B. BartÓk, 1881-1945)、梅湘(O. Messiaen, 1908-1992)、李盖悌(G. Ligeti, 1923-)和克伦姆(G. Crumb,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