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鼓舞
舞名。羌族民间舞蹈。流传于四川北部汶县、理县等地的羌族聚居区。羌语音译为《布兹拉》或《莫恩达沙》(即《丧舞》)。由一至二名巫觋(羌族称作:许)主持,用于驱邪、占卜、举办男子成年礼、丧事礼仪和超渡亡灵等仪式的古老传统祭祀性舞蹈。舞蹈场地按需要而定室内或室外。开始多以单一节奏鼓点为祷词或咒语伴奏,然后,边舞边敲打羊皮抓鼓。鼓点的强弱与节奏变化,与舞蹈动作的幅度和速度相对应,同时口中唸唸有词。舞蹈中每种动作均做四方,按逆时针方向稳而下沉地旋转。动作时而缓慢、细腻,时而粗犷、豪放,气氛始终保持在庄严、肃穆之中。在二人共同作舞时,有:左右穿梭、和相对而舞的动作组合。主要步法有:〈深蹲大跳〉、〈蹲跳步晃击鼓〉、〈深蹲步击鼓〉、〈蹉步击鼓〉、〈拧身击鼓〉等。在从头到尾的舞动中,双腿始终保持着屈膝姿态和不停地颤动。作为丧事礼仪时,该舞在第二天进行。舞者缠白色大包头、在蓝色长衫外,腰繫白色百褶裙。民国二十年左右巫觋戴有彩色布条或纸条头盔、上身斜挂大马铃,其他装束与现在相同。无乐器伴奏。
免责声明
查词猫是一个由大数据和网友共同维护的在线词典工具,其大数据部分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文本理解技术生成。如果您发现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涉嫌侵权或违规,请通过
ai@know.email 联系我们,我们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