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 直接调控 向 间接调控 转变。 其目的是将配置 金融资源 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 市场主体 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
答: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答: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 中国人民银行 面临化解 金融风险 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 社会总需求 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 金融体制 ,企业高 负债经营 , 自有资金比例 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 不良贷款 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 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 国债 ,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 信贷 总量平稳增长。
答:在前面总结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基本经验时,我们谈到其中重要一条是正确处理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 资本项目 管理三者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平衡。 具体来讲,就是选择性地管住了资本项目,进而实行了有利于 中国国家利益 和外国投资者利益的利率及汇率政策。 简言之,就是有限度地实行了内外 金融市场 的分割。 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内外分割的有效性,将会随时间的推移大打折扣。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与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 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我们可以控制,对 通货膨胀 我们有办法治理;但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直接结果是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则可能造成 货币危机 。 这方面世界上不乏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