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入伏在7月20日之后的,中伏都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数是10天,极少数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应该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现在8月28日(1911年)。
答: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 初伏 、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 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8] 我国古代一些地方常以“干支”法记录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7]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答: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5] [7]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 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 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要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俩中伏”。 [7]
答: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5] [7]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 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