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感觉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同知觉紧密结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感觉因分析器的不同分为 视觉 、听觉、 味觉 、 嗅觉 、 肤觉 、 运动觉 、 机体觉 、 平衡觉 等。 1.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
答:感觉和知觉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般来讲,感觉是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是比较客观的;而知觉呢,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是比较主观的 。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理学家有过很多的辩论,形成两种加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灵的层次。 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自上而下的加工 :指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观认识。 知觉相对于感觉,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第一就是它的 整体性 。
答: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 心理现象 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答: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并且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 反比例关系 ,感觉阈限愈高,感受性愈弱;感觉阈限愈低,感受性愈强。 [1]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和 绝对感觉阈限 ; 差别感受性 和 差别感觉阈限 。 [1] 1. 费希纳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展了 韦伯定律 ,提出可用该定律理解人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并用 最小可觉差 (JND)解释。 费希纳发现当刺激量越大,人产生一个JND需要的变化量越大。 但是,当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却有所降低。 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感觉, 为刺激, 为常数)。 即感觉经验和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