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赤子爱胜蚓 ( Eisenia foetida )、毛里巨蚓( Megascolex mauritii )(属巨蠕蚓科(Megascoleci-dae)和 无锡微蠕蚓 ( Microscolex wuxiensis )(属棘蚓科Acanthodrilidae)为我国著名的发光蚯蚓。 [4]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止生长,40℃以上死亡。
答:蚯蚓体内富含各种酶使其具有转化改造有机质的特殊能力,并使土壤矿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解,转化为植物易于利用的氨、碳酸、尿素、尿嘌呤以及速效性的磷钾矿质养分等可给态化合物。 富含可溶性氮、磷、钾的蚓粪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处理后的 城市生活垃圾 肥效明显提高。 [7] (2)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 蚯蚓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对土壤腐殖质的富集、蚯蚓与微生物协同分解有机物、促进C、N、P循环等作用都有利于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 蚯蚓繁殖能力强、繁殖周期短、消化系统发达,其翻土量不容忽视,大大促进土肥相融;同时,经蚯蚓肠道转化而成的大部分营养物质与土壤密切复合,排后,变成土壤中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团粒结构。
答: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利尿等功能,自古即入药。 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处理城市的有机垃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化害为利,抑制公害。 各国都兴建养殖蚯蚓的工厂,繁殖蚯蚓,处理废料,生产有机肥料。 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能力(镉、铅、锌等),可收集蚯蚓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 蚯蚓加工后可制作食品,国外有利用蚯蚓制饼干、面包等。 [4]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三:消费者、分解者和调节者。 通常认为,它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进入分解子系统的能量一般只有3–6%被蚯蚓消耗;但若加上它在排泄物和蚓茧中所耗的能量,蚯蚓在系统能量传递中的作用会更大。
答:蚯蚓及其活动在其体内外形成众多的“蚓触圈”,即蚓丘、洞穴、滞育室、地上和地下排泄物,从而对土壤孔隙、团聚体的形成,成土作用和凋落物破碎等过程产生影响。 [3] (1)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