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
产于常州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常州樵夫赫连和皇甫为了使过肩的须发整齐美观,将砍来的木柴制成梳子,工匠陈七子为解除须发虫虱之患,在梳子的基础上发明了篦子。战国时期的常州梳篦造型粗糙,齿短且密,但梳脊上已有彩绘图案。西晋以后,梳篦的制作水平和品种发展很快,出现了齿长且稀的首饰梳篦,列入皇家贡品,始获“宫篦名梳”之称,列入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列。梳子主要取材于黄杨木、楠木,现已由普通的日用梳发展到集实用、欣赏于一身的工艺美术欣赏梳,艺人们结合各种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使梳子在造型或内容上附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如金陵十二钗梳、珍妃梳、四大美人梳、福禄寿三星梳、京剧脸谱梳等。篦子有大小稀密之分,挺脊以象牙、驼骨、牛骨、黄杨、毛竹为主,齿则取壮竹之“竹青”,有80多个花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