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
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易通俗,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乡土气息。川剧艺术的雏型始见于清代乾、嘉年间,至清末形成川剧的五大声腔——高腔、胡琴、弹戏、昆腔、灯调,外省地方戏曲的声腔与四川民间曲调相融合,以四川方言演唱,统称为川剧。川剧昆腔源于江苏昆山地区的昆腔,以格律严谨,曲调雅丽闻名;高腔则源于江西弋阳的“弋腔”,广泛吸收了四川曲艺、川江号子、山歌等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成为川剧声腔艺术的第一大特色,而其中的帮腔更是为川剧所独有;灯调,又称月光调,源于农民劳动之余自娱的小戏小调;胡琴和弹戏均以丝弦乐器伴奏,多用于演唱忠臣勇将、杰士义夫之类的传统戏。胡琴的地位仅次于高腔,融合了“徽调”、湖北“汉调”、四川扬琴以及川梆子唱腔的特色;弹戏来自于西北的秦腔、山西梆子。川剧上演剧本数量多,题材广,文学性强,地方特色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秋江》、《山伯送行》、《白蛇传》、《玉簪记》、《夫妻桥》、《情探》、《柴市节》等。地方文人学士曾大量参与川剧剧目整理并创编新剧本,其中代表性人物有李调元、赵熙、黄吉安等。李调元就加工润色了后来川北盛行的弹戏四大本头戏:《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还著述了戏曲理论。川剧名角、名家辈出。川剧还有一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技,如“变脸”、“人形幻化”、“藏刀”、“喷火”等,手法夸张,动作惊险,能充分突出矛盾冲突、情感起伏,增强感染力与艺术效果。近年来,四川川剧界着力“振兴川剧”,自贡川剧团编导演出的《巴山秀才》、《易胆大》、《潘金莲》备受称赞。